互联网化的风潮终于吹醒了房地产这一传统行业中的诸多“大块头”。继万科发布APP“住这儿”、碧桂园淘宝卖楼、万达成立电商公司后,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开始与互联网亲密接触——2月1日,SOHO中国发布其首个O2O商业地产项目“SOHO 3Q”。
对此,许多圈内人并不意外。2014年,潘石屹就已展现出对互联网的浓厚兴趣:参观小米公司、访问美国苹果公司和Facebook总部、到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凑热闹……原来他并非玩玩而已,而是心里揣了个巨大的想法。
日前,潘石屹在建外SOHO的地下演播室接受了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的专访,畅谈SOHO中国的互联网转型思路。
名副其实的“科技粉”
记者眼前的潘石屹,红光满面,皮肤光滑。他抬起胳膊,手上的智能手环显示他每天睡眠大约8.5个小时。天气好的话,每天6点起床都会去跑十几公里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港交所上市公司的CEO,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。
他的从容,也体现在应对地产大势的态度上。2014年,楼市罕见持续低迷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只字未提房地产业。对此,另一位地产大佬、万通董事长冯仑调侃:政府扶正了互联网的“小三”,而房地产这位曾经的“太太”下堂了。对此,潘石屹却说:与其嫉妒互联网“小妖精”,不如与之携手,把互联网思维引入企业的发展战略。
其实,潘石屹关注互联网已久,早就是科技“粉丝”一枚。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、联想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田溯宁回忆道,2000年正值互联网第一波资本市场热潮,他和潘石屹在哈佛论坛上相遇,当时校园学子都被“网”潮吸引。
“他每天问我互联网究竟怎么回事,我对这个做砖头、水泥的朋友充满好奇、敬意,也有不解。那几天波士顿特冷,论坛结束,潘石屹的牙肿起来,他说:‘都是网络技术搞的,我想不明白’”。田溯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。
四年前,云技术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。田溯宁和潘石屹爬山,中午吃饭时潘石屹问“云计算怎么回事”,田溯宁和他信口聊起来,忽然看到他拿出录音笔录起来,“潘石屹说他脑子笨,得录下反复听”。
和记者聊地产,潘石屹显示出业内人士的专业、成熟;而聊起科技,他立刻两眼放光,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。潘石屹告诉记者,他喜欢看探讨人工智能的《奇点临近》,乐于与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交流,热爱互联网“预言帝”凯文·凯利的《技术元素》,但他的烦恼是,身边许多人不看这些书,找不到人交流。
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科技的人,说要开启互联网转型,你还会感到意外吗?以“吸引眼球”著称
潘石屹在中国的地产圈有点特别。有媒体这样评论他: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,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,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。这一次,SOHO中国由于发布“3Q”的地产O2O项目,再次成为业界焦点。
目前,SOHO 3Q在全国有两个项目:一个是北京望京SOHO;一个是上海复兴路SOHO。有关核心业务模式,潘石屹强调了两点变革:其一,简化中间环节,销售、支付环节均会由线下转向线上,传统的销售、财务部门设置也会因此而改变;其二,在楼盘的空间布局、设施方面,适应互联网化的工作方式,“让员工能够平等交流、碰撞思想”。
对用户而言,SOHO 3Q有三个鲜明特点:空间开放、租期短、配套全。在SOHO 3Q,你看不到传统的“格子间”,白领们共享一张长桌,人们可以随意走动、交流,每一张办公桌都配有带锁文件柜。你可以租一两周,也可以租一两年。想租房的商户,带着电脑即可办公,不用担心WiFi、打印机、会议室,相关设施SOHO 3Q均可提供。用户还可以在网上选座、下单、付款。
“我就是在思考,人需要什么样的空间,可以激发灵感、更好地交流。”潘石屹说。他认为SOHO 3Q的精髓是“共享经济”,即“使用比拥有更重要,分享比增加更重要,清空比充满更重要”。
潘石屹感叹,在互联网时代,人们买房、租房、支付租金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,“容不得你想不想转型”。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以前SOHO的客户中有不少煤老板,而如今,互联网公司占据半壁江山,正所谓“转不转型,互联网就在那里”。
在焦虑中成长
在飞速变革的时代,大佬也随时可能成为“温水的青蛙”,今天风光一时,明天也许就被潮流淹没。SOHO中国的“触网”,正是源自潘石屹的焦虑、甚至恐惧。
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逝,这几乎是业界大佬达成的共识。万通集团主席冯仑说,地产业到了重要转折期,“活下去”就已经是地产公司的立足点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,不要抱有房地产再次高潮的幻想。
回顾历史,1998年“房改”大大解放了房地产业的生产力和市场需求,创立于1995年的SOHO中国也是在这一波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地产大鳄,并于2007年于港交所上市。但如今,在潘石屹看来,市场需求已经被大规模吸收,经济发展也由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,未来地产业的发展空间,必将从“卖房子”转向“盘活房子”。
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,2012年,潘石屹带领团队开启了“由售转租”的转型。放弃巨额的卖方收益,无异于“割肉”,短期公司营收受到巨大冲击。2012年和2013年,公司销售额连续下滑。“熬”到了2014年,转型初见成效,SOHO中国已度过最艰难的时刻。
这一次SOHO中国“触网”,是继“售转租”转型之后的又一大变革。摆在老潘面前的考题,依然不简单。
如何应对焦虑?潘石屹选择思考。他说,自己每天花最多时间、最多精力的事情,就是思考,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考,也会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。”
潘石屹从不避讳谈及忧虑与恐惧,从甘肃天水的放羊娃,到廊坊石油管道局的公务员,再到海南炒楼、在北京开发商业地产、创办SOHO中国,一路走来,童年时的恐惧感对他影响至深。
在2013年出版的《我的价值观》中,潘石屹回溯了他艰苦的幼年,他目睹了旱灾来临村民的逃荒、看到妈妈把小妹妹送给别人、大伯家的孩子得了一场麻疹就突然死去。
“张欣成就了我”
和许多“高冷”企业家不同,潘石屹实在太好打交道。他乐于面对媒体,也善于面对公众。当然,这体现了他的精明,他自己就是SOHO中国的免费代言人,难怪他被媒体戏称“中国最佳房地产销售员”。申奥成功,写着“2008北京”的幕布把整个现代城SOHO包上;SARS之后,他组织长城放风筝,风筝上印有“中国精神”。
潘石屹擅长顺势化解大大小小的公关危机。2011年苹果“教父”乔布斯去世,潘石屹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应“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”。他很快遭到网友还击:“潘总也推出1000一平方米的房子吧。”网友还设计出“潘币”,1“潘币”代表一千元一平米。结果,潘石屹反而“自黑”、高调晒“潘币”,让很多人意外。
潘石屹被称为“中国SOHO之父”,在业内首个提出SOHO概念(即为“在家办公”);第一个对楼盘进行大规模精装修;第一个尝试在长城脚下打造艺术建筑;第一个提出无理由退房。他的每一个动作,都能掀起业内的风暴。
“我小的时候父母常常跟我说,你是很笨的,智商不高,天天打击我。不过,这倒培养了我一个特点,谦虚,懂得向别人学习。”潘石屹说,这样的性格其实很讨巧,因为,谦卑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。
说起理想主义,上世纪80年代,潘石屹常在砖厂的工地上看流行的启蒙读本——“走向未来”丛书。对于理想的认识,他曾在书中说:“有了理想,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,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,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点。”
谈到潘石屹,就不能不提潘石屹的妻子张欣。潘石屹坦言:“张欣成就了我。”SOHO中国楼盘的外观设计与功能定位方面,张欣功不可没,她也是业内第一个提出打造“样板间”的人。
作为少年移民香港、毕业于剑桥大学、后在高盛工作的“海归”,张欣的人生经历与来自山村的潘石屹迥异。那么,太太眼中的潘石屹是怎样的?张欣曾对媒体说,她觉得潘石屹思路独特,与身边的华尔街精英相比,不按常理出牌。而且,他非常朴实,有一次,有人请吃海鲜,他尝了一口就说:“这和粉丝有什么区别啊,还这么贵,以后可别请我吃这种东西了。”
这一次SOHO中国的触网战略,也是潘石屹与张欣“夫妻档”共同深思熟虑的结果。那么,转型是否足够务实?能否实现理想?时间将检验一切。